来源:文明灌云
王春雨,男,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镇六里村村民,1942年11月出生,1963年参加工作,1966年入党,2002年于王集中学退休。退休后,王春雨发现本地很多村里青年人外出谋生,留守的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理解能力不强的妇女、老人和孩子,导致党的方针政策不能传达到田间地头。“退休了就不能为家乡精神文明建设做点什么吗?”他苦苦思索后下定决心,16年如一日披星戴月,从收集、整理地方“好人故事”,到修志、编史、建馆,让乡土文化扎根,让“好人故事”传播,让村民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先后建成“一碑四谱”、“三史一观”、“永远的丰碑”、“五里槐战役”等主题教育馆,组织本镇退休老人成立“夕阳红小剧团”,以身边“草根英雄”激励教育身边人,受教育群众达20万人次。其中“一碑四谱”主题教育于2012年荣获中宣部“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十大创新案例”;“三史一观”主题教育代表江苏省入选2017年度中宣部(中研会)重点课题。2018年3月,王春雨入选“中国好人榜”,2019年又获得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让每一个故事都唤醒情怀乡土的守望
东王集镇是一块革命的热土。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影响最大的就是发生在盐河边上的“五里槐伏击战”。1939年7月初,在这里爆发的“五里槐伏击战”打响了灌云抗日的第一枪,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挺进支队第三团率领的抗日军民共击毙日寇运输物资队63人,阻挡了日军南下淮阴围剿兄弟部队的步伐,为涟水抗日游击队的转移赢得了时间,粉碎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了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使得当地很多青年人纷纷加入抗战的洪流中。
为了让60多年前发生在东王集大地上的这件“红色故事”讲述得更有温度,王春雨两年多时间奔波当年战役发生地十余次,在县党史专家的帮助下,一手编写、策划、创建了盐河“五里槐伏击战”纪念馆,详尽记录了战役的全过程,再现了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
又多方收集线索,整理、编撰了合兴村的“孙大埝战斗”、元邦村“四大门战斗”等“红色故事”和改革开放后涌现的韩圩村“一碑四谱”、合兴村“三史一观”等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创新载体,相继建起了以讲述“好人故事”为主题的系列主题教育馆,并在县委宣传部和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下,打造了全县乃至全市首家村级“红色革命史学习教育基地”,供村民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一代永久参观学习。
让每一段文字都押上美丽乡情的韵脚
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影响下,苏北农村逐渐脱离贫困,农户每逢家中婚丧嫁娶,请上几桌客热闹热闹是很正常不过的事。但是在喜事闹洞房、丧事唱悲戏等过程中,部分人将封建糟粕、低级趣味的东西穿插其中。
几年来,以王春雨同志为首的一帮老同志自编、自导、自演40多个文艺节目,演遍周边6个乡镇,得到观众一致好评。节目素材源自身边人身边事,对普通群众有警示教育意义,很多剧目被镇党委作为每年党员干部冬训的教材,有力地推进了镇村两级基层组织的党建工作。
让每一例典型都凸显尊崇乡贤的力量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十几年来,尽管受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很多青年人“孔雀东南飞”,可是每当他们返乡探亲走进一个个红色教育基地,听王春雨讲述一个个“好人故事”,无不为之震撼!东王集镇在外创业有成的村民朱鸾鸣说,老一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营造了安逸的生活,而王老师引导我们做人不能忘本。作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人,是赶上了好政策让我们先富了起来,我们必须要反哺家乡。“得知老家要修路的消息,我带头捐款15万元!”
在朱鸾鸣的带动下,一条“致富路”很快修建了起来。不仅如此,每逢中秋、春节,很多在外创业有成的东王集人回乡探望父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慰问品和礼金去敬老院看望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